战疫“她”力量 | 战地花开 疫情前线彰显巾帼担当
时间:2021-07-09
阅读量:569
随着鹤园社区的顺利解封,广电城市服务战疫先锋队凯旋归来。很多人还不知道,在这支460余人的大白队伍中,有近4成的队员是女性。在生活中,她们是女儿、妻子、母亲,而在战“疫”前线,她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:巾帼战士。她们用女性独有的优势为人们带来爱与希望,用暂时的离别换取团圆,以生命赴使命,为封闭社区筑起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。
巾帼担当 勇当战疫先锋
在鹤园社区,经常能看到一名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女队员,每逢遇见她不是在打电话沟通情况就是在去送药的路上,她就是李丽萍。她从5月29日支援越秀区核酸检测工作,随后又赶赴荔湾。集合出发前时间紧急,她连换洗衣物都没来得及拿,就直奔荔湾区鹤园社区继续支援。
鹤园社区有超过7000户居民,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一半,封闭期间药品怎么拿到手,成为了老人们最担心的问题。为解决这个问题,战疫先锋队抽调组成了一支药品配送突击队,由李丽萍担任队长。药品的配送过程繁琐严格,小小一件药品,需要在20分钟内完成收集消毒、信息录入、梳理次序等十个步骤,逐一送到居民手中。
“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走过了,简直比我家还要熟悉。”从大门到岗亭不到300米的路程,李丽萍每日奔波往返无数次。每天穿着防护服暴走八小时,她的脚后跟磨破了好几个水泡,贴上止血贴后,又继续回到工作岗位。在支援的30天里,李丽萍和她带领的队伍,总共配送1600余份药品,近36000件快递,期间没有出过一次差错。
李丽萍的小女儿今年四岁,还不知道妈妈在一线抗疫。有一天学校打来电话说孩子发烧了,她让爱人接孩子去看病,心里满是牵挂,但还是继续埋头工作。“走的时候没跟她说,周末有时间打电话,她总是说‘妈妈,我好想你’。”每次提到孩子,她总是忍不住哽咽起来。李丽萍“舍小家为大家”冲锋在一线支援,只因一句“战疫现场更需要我”。
青春力量 挺起时代脊梁
每天早上六点天刚亮,刘永红准时出发前往鹤园社区营地。在大白队伍里,她是出了名的“快准稳”。这个98年出生的女孩,曾创下一个小时内配送80份菜篮子的纪录。支援前期,刘永红正处生理期,身体不适,在高温和暴雨切换的天气中,她依旧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坚守在岗位上,一站就是6、7个小时。队长安排她休息一天,她毅然拒绝了,说:“没事的,不用担心,我还有力气,我想坚持在这里。”
起初刘永红主要负责居民楼下的值岗工作,确保居民们安全居家隔离,值守一趟就是6个小时,她也从没喊过一声累。给家里报平安的时候,她对爸妈说自己正在出差,爸妈担心广州疫情严重,跟她说“实在不行就回家”,但是她嘴上永远挂着一句“没事儿,不用担心”。
“穿上防护服就有了一种责任感,很有干劲,只有在脱下的时候,才感觉到腰酸背痛。”李泳欣刚配送完回来,摘下防护面罩已是满头大汗。在开始为居民们配送安心餐时,李泳欣主动参与配送工作。为了让居民更早吃上饭,她选择牺牲自己的晚餐时间,结束配送工作时已经是晚上十点,她才打开那一盒凉透了的米饭。“再辛苦,只要听到居民们说一声‘谢谢’,我就很开心了。”
这群女战士中,有很多都是90后。摘下口罩,她们的面孔可能还略显稚嫩,但口罩和护目镜勒出的痕迹诠释出她们的力量。直面危险时,温婉柔弱的小姑娘们瞬间化身为意志如钢的战士,将无悔青春的烙印留在这个战场上。
铿锵玫瑰 撑起半边天
后勤保障组是此次战疫队伍的强心剂。凌晨2点、3点,在每一批队员出发前,都能看到连植为大家准备防疫物资忙碌的身影。收到集结令后,她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支援,由于还未接种疫苗,便留在广电平云广场的物资保障点负责后勤工作。
为了能前往一线支援,连植隔天便去了医院接种疫苗,希望自己也能前往一线贡献一份力量。“我已接种完疫苗,这次终于可以上前线了。”连植接种完疫苗后,火速赶到荔湾,接连两天只睡了十个小时,放下行李就扑到了工作上。为了保证后续工作顺利开展,她快速调整作战方式,重新规整下单、到货、入库等各类资料。
6月3日,芳村片区实施全面封闭管制措施,运送物资车辆的通行证还没办理好,连植担心队员们可能吃不上饭,当时便想好了应对措施。封闭区域内,她带着司机开了三个小时的车,找到8家超市进行抢购,把牛奶、面包、泡面等即食食品一箱一箱抬上了车。仅靠两个人的力量,便凑够了400多号人两天的口粮。连植笑着说,自己当时很紧张,像疯了一样在抢购物资。
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,连植患上感冒和喉咙发炎,坚持带病工作的她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无声的战斗才刚开始,硬扛也要扛下去。“后勤虽然没有冲在前头,但只有我们做好了工作,才能保障前线的紧急需求。”连植坚定地说。
除了前线的星夜奋战,后方援助工作也丝毫没有松懈。每天上午十点,外联组办公室的电话准时响起,对话的声音此起彼伏。外联组一半以上的成员都是女生,起初她们只是登记需求,及时协调解决问题。后来和居民们渐渐熟悉,队员们隔空的安慰像一颗颗蜜糖,及时治愈老人们的身心。
曾翠仪便是其中的一员,在完成越秀区支援后,她又主动请缨成为外联组的一员。在跟独居老人十多天隔空相处下来,曾翠仪已经成为他们无话不谈的“家人”。她还记得每次打电话给住在鹤园社区的林伯,都得聊上半个小时。老人已经70多岁了,妻子离世,孩子们又都在美国,封闭期间不能出门也不能找朋友聊天,老人觉得更孤独了。外联组的一通电话便成为了陪伴老人的一剂良方。“能帮助老人们解决问题,宽慰鼓励,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”。曾翠仪笑着说。
令曾翠仪印象最深刻的,要数那一通回拨电话。有一位老人“投诉”说家里没有粮食,只能靠绿豆煲饭。曾翠仪马上联系现场的同事,为老人送去餐食并进行反馈协调,及时保障了老人的用餐需求。在解封第二天,曾翠仪接到了老人打来的电话,“他一喊我曾小姐,我就知道是黎叔了。我们已经有同事给他打过告别电话,他还特地致电感谢,让我很是感动。”
在这场生死时速的战“疫”里,一个个“她”顶起了抗击疫情的半边天。如今疫情防控支援已经画下了完美的句号,生活和工作重回正常轨道,她们也将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。在建设美好城市的道路上,一个个“她”也将继续绽放光彩。
文字:吴伟婷
编辑:陈国春